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老师家访是实干还是形式?武崇申用行动给出答案

家访争议:形式主义还是真抓实干?

“老师家访”这个传统教育方式近年来饱受争议。有人认为这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必要手段,也有人质疑它已经沦为形式主义。那么,老师家访究竟是实干还是形式?信阳师院武崇申老师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。

武老师8天跑遍10个地市,走访60多个学生家庭,用两打厚厚的家访材料和满地图的标记证明了自己的实干灵魂。这种”最萌老师”的执着,让我们不禁思索:在这个通讯发达的时代,家访是否还有必要?它真的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吗?

家访背后的诚实付出

武老师的家访绝不是走马观花。从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,到60多页详细记录的家庭情况调查,再到每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,每一项记录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。他不仅记录了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,还细心地备注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考研意向。

“假如说家里贫困是诚实的,但如果看到学生整天沉溺于网吧玩儿游戏,就算再贫困,我也不可能拿着民族助学金来赞助你玩儿游戏吧。”武老师的话朴实却有力。这种眼见为实的判断,远比表格上的数字更有说服力。通过实地走访,他能够更公平地评定助学金发放,这正是家访的实质意义所在。

家访的初衷与额外收获

武老师家访的初衷很简单:为了一份公平和一个承诺。他希望助学金发放能够真正帮助到需要的学生,同时兑现当年对学生的家访承诺。”我就是要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,做人要脚踏实地、诚恳肯干”,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,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。

有趣的是,家访还给这位历史学老师带来了意外收获。通过走访各地,他实地了解了当地风土人情、经济建设和交通状况。这种”接地气”的调研方式,让他对河南各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。这不正是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”的最佳诠释吗?

家访路上的艰辛与质疑

家访绝非轻松之旅。武老师遭遇过雪天摔车受伤,经历过每天5点起床赶路,住过15元一晚的乡镇小旅馆。家人为他担惊受怕,他自己也付出了不小的经济代价——8天自费近千元,摩托车跑了7000多公里。

面对”为何不电话家访”和”蹭吃蹭喝”的质疑,武老师的回应很实在:”可以让质疑我的人骑车重走我走过的路线,看看有没有游山玩水的时刻。”这种坦荡的态度,正是实干者最好的证明。

家访的实质意义与当代价格

在这个微信、电话随手可得的时代,老师家访看似”落后”,实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价格。它让教育者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,了解他们成长的环境;它让冰冷的助学金评定变得有温度;它让师生关系超越校园围墙,建立更深厚的信赖。

武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:判断老师家访是实干还是形式,关键看教师的态度和行动。当一位老师愿意牺牲假期、自掏腰包、风雨无阻地走访学生家庭时,这样的家访无疑是实干的典范。

教育的本质是心与心的交流。无论科技怎样进步,这种面对面的沟通、心贴心的交流,永远是教育最宝贵的部分。老师家访是实干还是形式?答案不在于形式本身,而在于执行者的用心程度。武崇申老师用他的摩托车轮,为我们碾出了一条实干的轨迹。


返回顶部